古代历朝灯节放假之长以明代为最。明永乐朝,成祖朱棣颁旨灯节放假十天以游乐上元。“永乐己丑(1409),令自正月十一日为始,赐元宵节假十日。”(明黄瑜《双槐岁钞》卷三)惟有遇考察外官之年,吏部、都察院等担有公务者不得放假。明朝晚期官假改为五日,民间灯市仍为十日。崇祯朝进士刘侗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云:“永乐七年,令元宵节赐百官假十日。今市十日,赐百官假五日。”
为了给京官外出夜游提供便利,明代有铺兵提灯护送之制。此制始于孝宗弘治。某年灯节,弘治帝夜坐感觉寒冷,遂问左右:“此时百官亦有宴集而归者否?”左右答:“有之。”皇帝又问:“如此凛冽且昏黑,倘廉贫之吏,归途无灯火为导,奈何?”左右答:“亦有之。”弘治帝即传旨:“此后遇京官夜还,无问崇卑,令铺军执灯传送。”(明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》卷一)
皇室
皇室内廷自腊月底即呈现过节景象。正月初十过后开始忙活灯节诸事,主要有三大项。一是张灯,二是预备饮食,三是演戏娱乐。灯节期间,各宫殿皆悬挂各式彩灯。乾清宫丹陛上特置七层牌坊灯,寿皇殿前搭建十三层方圆鼇山灯。内务府供应库存蜡烛,众太监爬高儿点灯,钟鼓司作乐赞灯。另预备奇花、火炮、巧线盒子、烟火、火人、火马等,以得燃放瞬息之乐。
乾清宫张灯曾引发一场大火。正德九年(1514)灯节内廷库存蜡烛不足,内务府便派差采买。此事为宁王朱宸濠得知,他趁机以奇巧灯进献,并令人挂满乾清宫四周墙壁及柱子。同时又在宫殿檐下挂置毛毯,里面贮有火药。当晚诸内侍稍没留神致引发大火,乾清宫几乎烧为灰烬。当时正德皇帝正往豹房省视,回头望见内廷火光冲天,戏谓左右曰:“是好一棚大烟火也。”(《明武宗实录》)
大内过节,荟萃天下珍馐美食。水果类有江南蜜柑、凤尾橘、漳州橘、橄榄、小金橘、脆藕、西山苹果、软子石榴以及榛子、栗子、梨、枣、核桃等。冷热菜品有银鱼、鸽蛋、麻辣活兔、塞外黄鼠、活虾、烧鹅鸭、冷片羊尾、爆炒羊肝、猪灌肠、大小套肠、带油腰子、羊双肠、猪膂肉、烧笋鹅、炸鱼、炸铁脚雀、烩羊头、卤煮鹌鹑等。菜蔬有滇南鸡枞、五台天花羊肚菜、鸡腿蘑菇、东海石花海白菜、龙须、海带、鹿角、紫菜、江南乌笋、冬笋、糟笋、蓟北黄花、金针、都中山药、武当鹰嘴笋等。另有枣泥卷、糊油蒸饼、乳饼、奶皮等点心小吃。明刘若愚《酌中志》云:“先帝(天启皇帝)最喜用炙蛤蜊、炒鲜虾、田鸡腿及笋鸡脯,又海参、鳆鱼、鲨鱼筋、肥鸡、猪蹄筋共烩一处,恒喜用焉。”
元宵节当日,内臣宫眷一律穿灯景补子蟒衣。皇帝率勋戚内眷白天看戏,夜晚宴饮观灯。“自十七至十九日,御前安设各样灯,尽撤之也。”(《酌中志》卷二十)
民间
明代京师民间灯节始于正月初八,十三至十六日最盛,正月十七日结束。京城元宵节之景以“灯市”享名。灯市二字各有解。夜晚谓之灯,白天则曰市。灯市位于东华门外迆北,西起王府井街,东至崇文门街(今东四南大街),长二里许。灯市南北两侧为商铺市廛,白天商家做买卖,夜晚张灯观景。
灯市是明代北京正月十五前后最繁华热闹之地。刘侗《帝京景物略》说:“省直(外省与直隶省)之商旅,夷蛮闽貊之珍异,三代八朝之古董,五等四民之服用物,皆集。衢三行,市四列,所称‘九市开场,货随队分,人不得顾,车不能旋,阗城溢郭,旁流百廛’(此段引述为东汉班固《两都赋》)也。”
灯市商铺林立高楼密布,南北两侧数行相对。连檐高楼每楹皆雕梁画柱,竹扉绣栋。楼内挂以毛毯为隔间幕帘,为富人豪客宴饮娱乐之所。夜晚,楼上张灯。有以玛瑙石英烧制成的料丝灯、五色纱灯、绢纸灯、羊角灯、冰灯等。灯上绘有人物山水、花草鸟兽。其五光十色,望若灿烂星辰。另伴有丝竹作乐、肉声吟唱,热闹非凡。
灯市燃放烟花专有丈高木架,分五层放置烟花盒子。盒中有寿带、葡萄架、珍珠簾、长明塔等各式烟花。刘侗形容灯市夜“月不得明,露不得下”,可见其光影五色喧嚣之盛。明正德朝进士王廷陈有《燕京元夕曲》咏灯市:“大道朱楼锦绣围,歌钟万户绕春辉。楼前火树嶙峋照,化作红云片片飞。”“香车一一渡星桥,翠袖双双引玉箫。但讶游人争辟易,不知夫婿汉嫖姚。”“万柳千花巧自妆,春风吹散绮罗香。谁教月色模糊甚,恼杀幽井遊冶郎。”(《日下旧闻考》卷四十五)
明代晚期,因流寇袭扰等因素,东华门外灯市罢散并从此销声匿迹。明代北京只留下“灯市口”之地名,此后该地灯市再无往日盛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