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(清代的官帽。摄于河南省项城县袁世凯老宅)
清末的顶子红
清代的官帽俗称“顶子”,形似斗笠。帽顶上有个圆形饰物,以颜色及材质区别官员级别。清制,一品官,红宝石顶。二品,红珊瑚顶。三四品,蓝宝石顶。五品,水晶顶。六品,砗磲顶(砗磲chēqú是海里的一种特大贝类,贝壳大且厚,色白,可做饰品),七八九品大体为黄铜顶。
红顶子皆为高官,至少是侍郎衔(从二品),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。清代中前期,官员制度还算严格。虽有捐官制并存(即纳捐买官),但仅限于中下级官员,顶子多为黄、白二色,且不授实职。此举既满足了那些银子多、官瘾大者之虚荣,官府又平添了些收入,也算两厢情愿两合适。
到了清朝末期,黄白顶子不再稀罕,红顶子开始泛滥,而且非捐官制一途。当时六部里的员外郎,但凡有些门道者,皆可得红顶子一戴。员外郎是六部等衙门里厅司部门副职,秩从五品,按规制为水晶顶。这些人实职虽为员外郎,却可以虚衔儿(即挂名)戴红顶子。
当时有人依取得方式不同,归纳了七种“顶子红”:
一为“笺红”。笺者,函件也。私信请托职掌实权的显赫王公大臣而取得。当然底下必有交情。
二为“银红”。银者,即银子。此条好理解,花钱行贿或大笔纳捐。
三为“血红”。血,指杀人。为某高官而诬盗杀民。
四为“洋红”。洋者,洋人也。办理与外国交涉事务而取得,以红顶子表示交涉级别。
五为“喜红”。喜,指喜事。襄办皇家婚事而取得。
六为“老红”。老,即老资格。一生庸碌无为而资格甚老,论资排辈而得。
七为“肉红”。肉,人也。让自己妻妾子女拜亲贵枢臣为干爹,以荐枕席而得者。
凡此七红,似未说尽,本人再添“七红”,权作凑趣。
一为“荫红”。荫者,荫庇也。因父祖辈做高官而子孙得高位,亦可称“袭红”。
二为“姻红”。姻者,婚姻也。由联姻而姻亲,由姻亲而顶红。
三为“伙红”。伙,即同伙。多为一起干过坏事,相互知底,狐朋狗友是也。
四为“乡红”。与高官同乡,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也。
五为“狗红”。狗对主人死心塌地,脏活烂事在所不辞,所谓狗奴才者也。
六为“阿红”。阿者,阿谀也。投其所好,逢君之恶,溜须拍马,寡廉鲜耻。顶子红就行。
七为“衡红”。衡者,平衡也。因派系斗争权力角逐相持不下,彼此妥协,平衡所需一无关紧要之红顶子。
中国有条古训,曰“唯名与器不可假人”。春秋时期,仲叔于奚救卫国君孙桓子有功,卫国打算赏给他城邑,仲叔于奚却“辞邑而请繁缨”。繁缨是车马饰品,乃细小之物,卫国遂答应。孔子却以为:“不如多与之邑,唯名与器不可假人。”(《资治通鉴.周纪一》)
繁缨关乎名分礼法,比城邑紧要。名器至重,不能随便赐予他人。按眼下的话说就是可以多分房子多发奖金,却不能给名分。
古训虽要,毕竟偏古,徒剩尴尬。世间堕落年景大坏,要不要脸皆可商榷,遑论名器,更别提典章制度了。一片顶子红瞧着耀眼,却不知这大清国寿数也到头儿了。

加载中,请稍候......